Kategorie: 中文
-
Hinrich Magens 马根斯
预拌混凝土的发明者 曾在青岛建造防波堤与下水道 Text und Fotos: Copyright Wang Dong 王 栋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基础性建筑材料。这种用水泥作胶凝剂,砂、石作辅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的工程复合品源自18世纪的欧洲。17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斯密顿(John Smeaton,1724~1792)进行了水泥、砂浆实验,成功制成了现代混凝土。自此,这种建筑材料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农业、电力等各个领域。在20世纪初,预拌混凝土(RMC,亦称商品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则成为混凝土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研究发现,采用预拌混凝土,通常可将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多,同时可节约10%~15%的水泥损耗,把工程成本降低5%左右。因此,预拌混凝土的发明也是世界建筑业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标志之一。
-
失落的异乡记忆:寻找 Else Häseler(爱尔泽·海瑟勒)
Verlorene Erinnerungen an ein fremdes Land: die Suche nach Else Häseler Copyright (Text und Fotos): Wang Dong, Qingdao 2023年年初,来自德国吕贝克的卖家hawe50在海外某知名拍卖网站上发布了一组100多年前的老照片。十几张烟盒大小的陈年旧影均为私人拍摄和冲印,内容也多是平淡无奇的郊外游玩和家庭聚会的合影。根据拍卖信息和卖家的表述,这批照片均为1909至1910年前后在青岛所拍摄。不过,其中并没有研究者所熟悉的面孔。合影里的德国人应该都是在百多年前,远渡重洋来到青岛的匆匆过客。
-
从未褪色的记忆:一个德国家庭的青岛往事
现年86年的彼得·特罗舍尔(Peter Troschel)一直居住在北德小城奥尔登堡(Oldenburg),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爷子至今还能持续自行车骑行10公里。虽然只在二十多年前年来过一次中国
-
奥尔登堡五年游
2015年夏天的科隆,我用颤抖的手,伴随着激动的心,风风火火撕开了来自奥尔登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此前一年在科隆的语言班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那一刻起,我认为我在德国的学习生活才算正式开启。然而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
-
融入之路
融入德国社会几乎是每个在德华人都需要面临的考验。从语言、饮食、文化,再到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都需要去了解、理解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思想体现得尤其充分。
-
黄祸论
青岛(2):黄祸论 前面提到的德皇威廉二世对中国人并没有好感,他一直都是黄祸论的倡导者,主张对中国强硬,是我们所说的不折不扣、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者”。
-
德国神话
青岛(1):德国神话 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德国神话,就是青岛的下水道系统,把德国人吹得神乎其神。 由于学德语的缘故,我与德国人打交道还真不少,还曾在珠海的德国企业工作过三年时间,销售电网供电设备
-
大洋入口,海运新星——威廉港
威廉港是以港口作为主要功能的年轻城市,也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军港和石油转运港。2012年9月,亚德港(JadeWeserPort)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德国唯一一个使超大型船舶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港口。2017年5月21日,中国驻汉堡地区总领事到达威廉港,参加海洋联盟成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第一艘1.9万箱集装箱船“中海北冰洋号”首挂德国现代化深水海港威廉港纪念仪式。这标志着这两个关系密切,渊源颇深的国家(港口)在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又催生出了更加广泛密切的合作。
-
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培训学校
一个初夏周六的下午坐在大厅里和舍友一起吃饭,一边闲扯一边翻看着桌上散落的报纸,却在无意间看到一张很老旧的导盲犬照片。仔细一看才知道是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培训学校100周年纪念,而且就在这个德国的西北小城Oldenburg。于是就很兴奋的很舍友聊起了关于狗狗的电影,书籍还有漫画以及各种名犬的毛色和性格。
-
火猴 迎春
火猴迎春——奥尔登堡中国文化周展览活动 为感知中国传统年文化提供互动平台 丙申猴头,火猴迎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2月8号)上午十点,在奥尔登堡市文化中心为期五天的China in Wort,Bild und Schrift 中国文化周展览活动拉开了帷幕。50多位中德友人欢聚一堂在展览活动开幕之际,共同迎接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