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褪色的记忆:一个德国家庭的青岛往事

文 : 王栋,青岛

现年86年的彼得·特罗舍尔(Peter Troschel)一直居住在北德小城奥尔登堡(Oldenburg),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爷子至今还能持续自行车骑行10公里。虽然只在二十多年前年来过一次中国,连最简单的中文也听不懂,但他却可以准确地记得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借乐府古题创作的《胡无人》,“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如果有人好奇的问他,为何对这个相隔万里的国家情有独钟,耄耋之年还能够记得中国的古诗。彼得老人总会很自豪的说,诗是小时候奶奶教的,而他的父亲也出生在中国青岛。80多年来,带有中国痕迹的记忆始终印在彼得老人的脑海中,从未褪色……

图 1》特罗舍尔家 1914

从未褪色的记忆:一个德国家庭的青岛往事 weiterlesen

奥尔登堡五年游

2015年夏天的科隆,我用颤抖的手,伴随着激动的心,风风火火撕开了来自奥尔登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此前一年在科隆的语言班时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那一刻起,我认为我在德国的学习生活才算正式开启。然而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在奥尔登堡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但是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如何走出这第一步。所以我直接来到了奥尔登堡大学中寻找中国人的面孔。随后在学校图书馆里结识了一位大姐,通过她进入了奥尔登堡中国学生会的群。在通过了大学语言班之后,需要完成本科的补修之后,才能正式开启硕士的课程。刚踏入正式的专业学习,我发现通过了DSH德语考试只是德语学习的起点。除了语法不错之外,口语、听力和阅读还根本跟不上课程的节奏。但是幸运的是, 奥尔登堡五年游 weiterlesen

融入之路

融入德国社会几乎是每个在德华人都需要面临的考验。从语言、饮食、文化,再到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都需要去了解、理解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思想体现得尤其充分。但是,当国家和社会提供越多这方面的交流平台或机会时,这种对个人思想和心态上的要求就会相对容易实现一些,这个融入和铸炼过程也就显得轻松容易很多。对于我来说,正是如此!

我叫肖媛媛,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现居住于下萨克森州的奥尔登堡市,已在德国生活了将近6年的时间。在不莱梅完成我的第二硕士学位后,我选择继续留在德国参加工作,并于2015年开始就职于奥尔登堡的一家大型IT公司 – BTC 商业技术咨询公司战略规划部,至今已在奥尔登堡生活和工作了4年。从最初求学时期沟通都很困难,到如今在奥尔登堡已建立起自己的交际圈,一步步走来,这不仅是因为我自身良好的能力和心态,同时也得益于奥尔登堡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平台。在跨文化主题方面,我经常参加的活动有:

  • 奥尔登堡德中友协举办的月会及其他德中文化交流活动。奥尔登堡德中友协是奥尔登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德文化交流平台。自1979年成立以来,协会始终与中国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讲座、参观等多样化的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德双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还为两国的商贸往来搭建了桥梁。在这里,我不仅向当地的德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德国朋友。

  • 奥尔登堡大学中国学联组织的各类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跨年活动、夏日烧烤、电竞活动等。这里我不仅能与不同学术领域的中德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还能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祖国和同胞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也将自己的经验和建议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德国。

  • 由公司、政府及其他协会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如BTC公司组织的大型年度多样性文化节、奥尔登堡市政府组织的夏日文化节等。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文化。

除了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我还参加了其他兴趣爱好活动,如马拉松比赛。我已连续两年参加奥尔登堡城市马拉松比赛和Bad Zwischenahn职业教育马拉松比赛、Famila马拉松比赛、Eversten区涌泉马拉松比赛等,由此曾被德国西北日报登报报道。对于我来说,跑步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清醒大脑,同时,当跑完目标历程后,自己也乐在其中。此外,我还参加了奥尔登堡大学旗下移民篮球协会举办的周篮球比赛及观赏著名的EWE篮球比赛活动,和同事及朋友们参观奥尔登堡城市节,奥尔登堡国际电影节以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当地特色节日Kramermarkt等。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平台,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新时代发展面貌和大国精神传播给了当地的德国友人。201910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对于30岁的我来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解决温饱的艰苦时期,却见证了中国近30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现出的大国精神和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底蕴,为来自成都的我在奥尔登堡的生活和工作增添了更多的底气和自豪,也正如我经常说的那样:以前不仅在课堂经常听见老师们说到中国,工作以后更是在很多大中小型会议上听见中国,比如中国的5G,中国的工业4.0,中国的人工智能,中国的新能源等等。

众所周知,融入之路从来就不简单,很多人最终没能走下去,也有很多人只是为了融入而融入。真正能享受这个过程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快乐的更是少数,这不仅需要硬实力和技巧,更需要具备柔性调节、变通整合的能力。尤其当你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时,心里会更加踏实,被接纳、被认可的感觉也会增加。而对于我来说则是:融入之路,且行且快乐!

Diese Diashow benötigt JavaScript.

黄祸论

青岛(2):黄祸论

前面提到的德皇威廉二世对中国人并没有好感,他一直都是黄祸论的倡导者,主张对中国强硬,是我们所说的不折不扣、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者”。

他手下出过两个惊动世界的大人物,一个是首相俾斯麦,另一个则是纳粹魔头希特勒。另外,威廉二世还是一战的策划者和闪电战计划的创始人,后来希特勒的闪电战只是抄袭而已。需要说明一下,威廉一世并不是威廉二世的父亲,而是他爷爷。1888年,威廉一世驾崩,随即传位于皇太子卡尔(腓特烈三世),但此时的卡尔身患喉癌,已到晚期,几个月后病死。于是皇位再传给当时29岁的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推行的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符合当时德国统治阶层的需求。他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借口在山东巨野的传教士被杀,武力强租了胶州湾。

Postkarte aus China

原本的德意志民族是一盘散沙,统一比较晚,到了俾斯麦后期国势崛起之时,地球上落后地区的殖民地早已被其他欧洲列强瓜分完毕,所以德国的扩张必然会与其他列强发生冲突。海外殖民需要强大的海军,他通过新的海军方案,实施提尔皮茨计划,以加快帝国海军扩张,赶超英国。他对英国的敌视态度与俾斯麦的亲英政策发生冲突,导致他最后炒了俾斯麦的鱿鱼。

Boxeraufstand Quelle: Wikipedia

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清军射杀,威廉二世决心报复中国,派遣对华远征军2万多人,由瓦德西元帅指挥,后来瓦德西又成了整支侵华联军的总司令。不过瓦德西启程的步伐有些缓慢,这就苦了那些正在中国受难的洋人。被围困在北京英国领事馆里负隅顽抗的洋人们,每天都在盼星星盼月亮,等着瓦德西早日来解救他们。这支部队抵达中国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Krieg in China Quelle: Wikipedia

青岛,2019年九月 黄剑辉

德国神话

青岛(1):德国神话

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德国神话,就是青岛的下水道系统,把德国人吹得神乎其神。   由于学德语的缘故,我与德国人打交道还真不少,还曾在珠海的德国企业工作过三年时间,销售电网供电设备。大家都说德国人刻板、严谨、做事有计划,但我见过很多德国人都并不刻板,他们有些还诙谐幽默。至于严谨、有计划,这是很多西方人的普遍性格,只不过德国人在这方面更加突出而已。与他们谈工作,他们通常会一板一眼地将计划写下来,以防遗忘。   德国人占据青岛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17年时间,当年建设的城区面积不大,他们所建造的排水设施规模也不算大。青岛极少发生内涝现象,主要与它的地形和靠海的地理位置有关,当然排水管网也是功不可没,但国人却将这个排水设施神化了,以致于以讹传讹,成了一个神乎其神的神话。今天青岛的城区扩大了许多倍,德国人的排水系统的容量只占今天总容量的百分之几而已。尽管如此,但必须承认,他们对于城市排水的理念是先进的,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Qingdao nach 1914

国人吹嘘德国的另一个神话,是一位普通磨坊主人告嬴了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诉讼案威廉一世想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建造一座豪华行宫,他发现行宫不远处的一间磨坊十分碍眼,将好风景挡住了。皇上于是找来内务大臣,让他去给磨坊主一些钱,希望能把磨坊拆掉。但是磨坊主不愿意拆,于是便发生了他与德皇那桩著名的诉讼案。这个故事成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最好例证。保护私有财产是英国政治学家约翰·洛克倡导的价值:绝不容许当权者的权力扩张到公共福利的领域之外。

Kaiser Wilhelm I

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并非史实,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它也曾在欧洲以讹传讹,就变成了后来的版本。该磨坊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而无忧宫是在1740年开始建造的。磨坊主和后来的威廉二世——弗里德里希·威廉·霍亨索伦之间的确有过法律纠纷,但纠纷的起因却是威廉二世很喜欢那座磨坊,并不觉得它遮挡风景,反而觉得它对无忧宫起到了装饰的效果。事实上,纠纷源于无忧宫的院墙太高而挡住了磨坊的风,磨坊主因而要求国王批准他换地方重建一座新磨坊,费用当然要由国王出。虽然威廉二世最后批准了磨坊主兴建另外一座磨坊,却不允许原来的磨坊停止运营,为此他还因此减掉了磨坊的租税。磨坊后来的一系列修缮几乎全都由普鲁士王室出钱,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

Schloss Sanssouci

这座象征司法独立和公正裁决的古老磨坊,至今仍矗立在无忧宫旁边。前两年我去无忧宫参观时,也因此问过里面的工作人员关于这个传说的一些细节。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在谬误,但它所传导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之理念,则是在西方深入民心的物权法的立法宗旨之精髓。

Sanssouci 1746

青岛,2019年九月 黄剑辉

大洋入口,海运新星——威廉港

威廉港是以港口作为主要功能的年轻城市,也是德国天然水深最深的港口和德国最大的军港和石油转运港。2012年9月,亚德港(JadeWeserPort)集装箱港区建成投产。这是德国唯一一个使超大型船舶能够不受潮汐限制、全天候满载挂靠的港口。2017年5月21日,中国驻汉堡地区总领事到达威廉港,参加海洋联盟成员: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第一艘1.9万箱集装箱船“中海北冰洋号”首挂德国现代化深水海港威廉港纪念仪式。这标志着这两个关系密切,渊源颇深的国家(港口)在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又催生出了更加广泛密切的合作。

JadeWeserPort

大洋入口,海运新星——威廉港 weiterlesen

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培训学校

一个初夏周六的下午坐在大里和舍友一起吃,一边闲扯一翻看着桌上散落的报纸,却在无意看到一很老旧的盲犬照片。仔一看才知道是世界上第一所盲犬培学校100周年念,而且就在个德国的西北小城Oldenburg。于是就很兴奋的很舍友聊起了关于狗狗的电影,书籍还有漫画以及各种名犬的毛色和性格。

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培训学校 weiterlesen

火猴 迎春

火猴迎春——奥尔登堡中国文化周展览活动

为感知中国传统年文化提供互动平台

丙申猴头,火猴迎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28号)上午十点,在奥尔登堡市文化中心为期五天的China in WortBild und Schrift 中国文化周展览活动拉开了帷幕。50多位中德友人欢聚一堂在展览活动开幕之际,共同迎接新春佳节。 火猴 迎春 weiterlesen

双子城 Zwillinge

在2014年春天,搬来新宿舍的第二天就在厨房了看到了公用冰箱的牌子—LiebHerr。 我又念了好几遍 LiebHerr ,只是觉得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后来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小时候家里用的青岛产的利勃海尔电冰箱的牌子吗。只是后来就改了名字 从利勃海尔变成了海尔,但是还是音译,一下子就找到了童年翻冰箱找雪糕的快乐日子。作为一个青岛人,这倒是最熟悉的名字。这个 Liebherr 冰箱这也是在异国他乡对我最好的一个见面问候。
查了一下wiki,后来详细的了解这个公司和青岛公司的合作过程。

双子城 Zwillinge weiterlesen

德国人喝咖啡

这个月的×号,请你和太太来我们家喝咖啡,这个邀请一般会提前几周发出。

您,一定会奇怪喝个咖啡也要邀请?

咖啡这件事就像中国人喝茶。在德国,办公室里面能喝,食堂也有供应,餐馆,酒吧,咖啡馆那更不用说了,

再不地,冷不丁的在火车站,地铁站的角落还会冒出个自动咖啡机。这楼里的,街边,巷子里,角落边,都能喝,为什么还非得去你家喝呢.

德国人喝咖啡 weiterle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