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自大鲍岛的明信片

Veröffentlicht von

am

Copyright: 王 栋(青岛)

在北德小城奥尔登堡,曾在中国生活近十年的裴琳(Gerlinde Pehlken)女士和他先生沃尔夫冈·裴尔肯(Wolfgang Pehlken)一直热衷于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对百余年间往来与两国之间的奥尔登堡籍德国人进行着不断研究。

裴琳女士的邻居施瓦茨先生的母亲名叫朵拉(Dora),她的弟弟威利曾在100多年去过遥远的东方,在中国青岛一个叫大鲍岛的地方工作过一段时间,并从那里寄给家里许多明信片。回国后,威利与在青岛工作的同事和朋友仍通过明信片或信件保持交流与联系。百多年后,这些泛黄斑驳的明信片一直完好的保存在施瓦茨先生和他的一位表亲手中。

Postcard to his sister Dora

经过裴琳女士从中联系与协调,研究者终于拿到了共68张明信片和1封推荐信的副本。经过对手写文字辨识与解读,这些多寄自大鲍岛的明信片,已经能基本勾勒出彼时一个异乡漂泊的年轻人在青岛的短暂生活……

189934日,满载乘客的“达姆施塔特”号蒸汽轮船(S.M.S. Darmstadt)缓缓驶离了德国威廉港,开启了前往东亚的漫长旅程。这其中有一个名叫威廉·希登伯格(Carl Friedrich Wilhelm Siedenburg, 1875~1941)的23岁年轻人,他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德国在远东租借地——胶澳(青岛)。一年多前,德国借口两名圣言会德籍传教士被谋杀,派遣舰队强占了这个位于中国西海岸的偏僻海湾,并在之后不久又迫使清政府签下了租期99年的不平等条约。实际上,这个在老家人们都称其威利(Willi)的年轻人此前从未出过远门。他在是年215日才正式通过了帝国海军部(RMA)的审批,得到了一个技术员的职位,并签订了3年合约。从日期上看,留给希登伯格与家人话别和准备的时间大概只有半个月。

Oldenburg, Friederikenstrasse

根据裴琳女士提供的资料显示,威廉·希登伯格于18751213日出生于北德小城奥尔登堡,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父亲是一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会计主管。希登伯格完成了学业后,开始在奥尔登堡的巴特尔斯木工作坊接受培训。1894年,他进入瓦雷尔的建筑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希登伯格开始在耶弗的道路和水利工程事务所工作,但一年后他就来到威廉港。从189817日起,希登伯格开始在帝国造船厂的港口建设部设计室担任建筑技术员(Bautechniker)。主要负责图纸绘制,以及计算(船舶)尺寸和成本。此外,他的工作还包括对成本估算进行技术审查,及缩减图纸以供重印等。在一封1899516日由海军上将兼威廉港帝国造船厂厂长胡戈··舒克曼(Hugo von Schuckmann)署名推荐信中,称赞了希登伯格“勤勤恳恳、令人满意地完成了分配给他的工作。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都无可挑剔。

Zeugnis Wilhelmshaven

在威廉港等候轮船期间,希登伯格给家里寄出了一张明信片,上面的图案正是“达姆施塔特”号出发时的情景。他在明信片的背面写道:“亲爱的爸妈,再过几个小时我们就要启航了……再见了,希望3年后还能再见面。

Transport ship „Darmstadt“ in Wilhelmshaven, March 1899

字里行间,充满了与亲人离别的伤感,以及对即将前往遥远东方的迷茫和不可预知。当时,从德国前往胶澳青岛要1个多月的时间,轮船需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穿过红海,横跨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才能到达香港。从香港到青岛还需经停上海,而从上海再到青岛还得一天半的时间。411日,希登伯格终于抵达了青岛。一踏上陆地,他就迫不及待地给家里寄出了一张明信片,并附言道:“这里取得的成就令人难以置信”。

Gruss aus Kiautschou, April 1899

显然,这也是希登伯格对青岛的第一印象。

1899年的青岛还处于开埠之初的“百废待兴”,铁路、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都尚在筹备与前期施工。根据《胶澳发展备忘录》的记载,从这年11日起,胶澳督署正式开征地税。半年后始设电话局,至月底仅有用户26家。610月之间,先后设立了德华山东铁路公司、胶海关、德国邮政局和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等机构。与此同时,海泊河水源地的开辟,也让稳定、集中的提供干净、可饮用的水成为了一种可能。

来到青岛之后,希登伯格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德籍技术员一样,进入了工程总局(亦称 总工部局)的港口建设部门,开始了单调枯燥的驻外打工生涯。当时,希登伯格住在大鲍岛,而工作地点是小港附近一处海岬上的港口建设局(Hafenbau)。这座显然是用预制构件拼接而成的建筑是青岛最早的房子之一。在希登伯格家族保存的物品中,除了一张希登伯格与几名同事在港建局前的合影,还有一幅手工勾绘的青岛地图。这张薄薄的纸上注明临时港口和未来港口的位置,希登伯格还用蓝紫色的虚线划出了一段线路,涉及到大鲍岛、孟家沟、小鲍岛、扫帚滩、海泊等几个村庄。研究者猜测认为,这很可能是希登伯格在标注他因工所途径的地点。

 
Construction office

为了与远在德国奥尔登堡的家人保持联系,希登伯格总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给他们写信。根据希登伯格后人所保存下来的明信片显示,这些或多或少留有手写文字的泛黄卡片大多写自百多年的大鲍岛。这是一个德租胶澳之初划入内界的古老村庄,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由云南移民至此立村,并以胶州湾内鲍岛海礁命名。据胶澳督署华务处副官慕兴立(Heinrich Mootz,1865~1921)编纂的《山东德邑村镇志》记载:“大鲍岛村有王姓和于姓居民680人,和所有住在岸边的居民一样,都是渔民和农民。在村中有一座带学校的祠堂和一座建得很好的中国官员庄园,这个地方(之所以)称为大鲍岛,(是)为了区别于小鲍岛。”德租之后,督署当局“在这个村庄的整个区域上建立了新的中国城。老村庄被全部收购,破烂茅棚在1900年冬被拆除。

希登伯格有时会刻意选择一些记录时局题材的明信片给父母或朋友。比如,曾在德国侵占胶澳之初来华的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Prinz Heinrich, 1862~1929)。189968日,德国海军的“赫塔”号(S.M.S. Hertha)装甲巡洋舰从热那亚抵达青岛。希登伯格就表示:“我们向它致以崇高的敬礼”。3天后的11号他则写道:“今天这里宣布,德国已经占领了加罗林群岛1。我可能会在返程时去拜访。”他还给在国内电报局工作的姐姐朵拉(Dora)寄去了精挑细选的明信片,上面通常都是反映中国女性的专题图案。希登伯格还向姐姐描述了彼时中国女性的痛苦,“她们的双脚被包裹束缚得几乎无法行走……”但在多数明信片的附言上,希登伯格一般只是报个平安,或简短的写上句“一切顺利!”。不过也有几张卡片上,他则百无聊赖的写了几句打油诗。

Postcard „Auf Mutters Wohl“

希登伯格第一张自大鲍岛寄出的明信片书写于1899521日,图案是章高元驻防时期(1892~1897)构筑的炮队营盘。在这张寄给姐姐朵拉的卡片上,希登伯格说,这是自己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一个五旬节。并告诉姐姐近期会有一艘运输船从德国出发,不仅免除旅费,每天还有3马克的含税补助,如果她想来可以尽快给自己写信。

18996月底寄出一张明信片上,希登伯格向家人报告了附近有战事爆发。“从周五起,胶澳附近爆发了一场冲突,1连已部署在那里。……1连、2排外加两挺机枪去那里帮忙。周日,整个野战炮兵营开拔到了那里……”虽然,他并没有说明爆发的冲突究竟为何,但显然与当时山东铁路公司的筑路施工在高密引发的大规模骚乱有关。不过在71日的明信片上,希登伯格写道:“一切都好”。这大概是在向家人表示自己非常安全。几天后,希登伯格又把他写信的地点改到了青岛(TSINTAU)。在这张明信片上,希登伯格说自己在医院里,但却没有提及更多关于疾病的细节。

Postcard from Tsingtau to Oldenburg

不过,他写道:“昨天我有个同事,即政府总建筑师马根斯(Magens2,他得了严重的痢疾,人们把他从李村抬到了沧口,花了4个小时,又用驳船把他从那边运到了这里”。当时,一场源自山东省内的斑疹伤寒疫情随着中国苦力的流动波及到青岛,不仅有29名驻军官兵成为了牺牲品。连同善会传教士,著名汉学家、植物学家花之安(Ernst Faber, 1839~1899)也染疾而亡。

希登伯格寄自大鲍岛的明信片除了向家人报告平安,也多少涉及到了当地天气,以及他在青岛的工作情况。比如在1899329日给父母的附言中,他就写道,“……我希望帕普能说服蒂泽纳先生只给我2类和1类的图纸,但我想能准确的拿到2类图纸”。69日他则表示,“中国的天气非常好,气候特别好。因此,我从大鲍岛给你们回信……79日,希登伯格又说道:“今天是个非常好的星期天。而且我们的挖掘机终于到了。”这些来自个人的细枝记载,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在彼时胶州湾内,港口的建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8月,来自大鲍岛的明信片再次到达德国。希登伯格向姐姐抱怨,“为何没有家里的消息了”。103日,他在信中表示,已向督署递交了回家的申请。但却未提及因何要提前离开。在信中他也没有再提及任何琐事,而是略带轻松地写道:“天气很好,气温大概15º。啤酒很一般,但胃口不错。心无旁骛。幽默很快就会达到沸点。

Postcard „Temple of Ma-gan-shan“ 1899

18991115日,是希登伯格最后一次从大鲍岛寄出给家人的明信片。他说自己将在1210号离开上海,轮船将停靠香港、新加坡、槟城、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那不勒斯、热那亚、南安普顿和安特卫普。显然他回家的请求得到了批准,但其何时离开的青岛踏上返乡之旅仍不得而知。19001月上旬,希登伯格所乘坐的帝国邮船“阿尔贝特亲王”号(S.S. König Albert)抵达不来梅港。此时,距其前往胶澳只有9个月的时间。

Postcard „König Albert“

希登伯格回国后,立即前往奥尔登堡探望了他的父母,之后他又回到了威廉港的帝国造船厂工作。尽管远隔万里,希登伯格仍与之前在青岛结识的同事和朋友保持联系,他们经常互通寄明信片和信件。比如,同在港口建设部门共事的约翰内斯·平格尔(Johannes Pingel)就与希登伯格长期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后者经常向他通报来自青岛的最新情况。1902年,平格尔合约期满,也回到了德国。希登伯格在青岛深交另一位朋友是土木工程师瓦尔特·雷肖(Walter Reichau)。雷肖来自西普鲁士,比希登伯格大四岁,曾担任船政局的技术秘书。1901年,雷肖的女儿希娅(Thea)出生。但不久,他的妻子就在青岛去世。1903年底,雷肖又与1号工部(港口建设)局的负责人,海军建筑师恩斯特·特罗舍尔(Ernst Troschel,1868~1915)家的小保姆——17岁的埃尔维拉·丽贝特(Elvira Liebert)结婚。约1907年,他还在港埠区的德意志大街(今包头路)、汉莎大街(今长山路)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住宅(今包头路25号)。191411月,雷肖成为了战俘被羁押在日本。1920年,他与家人团聚后返回德国,居住在汉堡的万茨贝克。不过雷肖之后是否还保持着与希登贝格的联系,我们已不得而知。

在家族后代保留的明信片中,写给希登伯格日期最早的一张是190074日。在这张寄自芝罘(Chefoo,今烟台)的卡片上,平格尔向希登伯格通报了彼时中国动荡的时局。“一切都很平静。但……(此处人名无法识别)从北京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侨民们每天傍晚5点半到7点半在部队的监督下进行野战训练。”在之后的一张明信片中,平格尔又写道:“非常感谢你的明信片,这表明你和你的家人非常关心我们在中国的命运。我的生活依然很平静。法兰克福和维特金德3已去大沽……预计会到。很快,中国人几乎在最后一刻发动了袭……

胶澳督署工程建设部门的人事和部门变动也是他们相互交流的话题。1900521日,平格尔就向希登伯格报告说“41日起,整个1号工程局和2号工程局重新划分为格罗姆施(Gromsch4领导的5个部门,普吕斯(Prüss5和拉察罗维奇(Lazarowicz6都要参加技术秘书的考试。前者现在是一名独立的驻军建筑官员,不隶属于格罗姆希先生(管理)。这里的天气仍然很恶劣……,但我又开始生病了。”雷肖也曾在1901215日的附言中向希登伯格透露,“拉察洛维奇和普吕斯将在181920号(周一)参加技术考试……”。

平格尔与雷肖写给希登伯格的明信片也涉及到一些私人话题,但更多的则只是致以问候。比如1900411日,平格尔就告诉希登伯格,他会在复活节期间前往崂山,进行为期5天的朝圣之旅。同年515日,雷肖也从上海写给希登伯格,说自己9号在这里举行了婚礼,效果非常好。同时他从428号到526号休假,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他会在上海待到20号,然后返回青岛。那里一切照旧……次年215日,雷肖还告诉希登伯格“我和妻子过得很好,有一套漂亮的新公寓,有3个房间、厨房和浴室。我感到非常舒适。”不过,雷肖也表示“在这里(青岛),一切都进展缓慢,缺乏真正的勇气……

希登伯格与两位好友的明信片交流止于1902430日。约翰内斯·平格尔在一艘名为Nitho Maru 的日本轮船上写道,“你会意识到我在日本的岁月里所经历的动荡,我现在正考虑816日从上海经那不勒斯启程回国。希望能以健康的身体与你相见。”而雷肖则在前一年的1123日告诉希登伯格,他会从青岛给他带回一些鲜活的东西。据希登伯格的后代描述,据说是一只野生的猴子。

回到德国后,希登伯格一直在威廉港的船厂工作。190754日,希登伯格与来自班特的玛格丽特·泽克(Margarethe Zeeck,1885~1987)结婚,后者比他小10岁。同年,他还成为了终身制公务员。在当时的德国,这也算拿到了衣食无忧的铁饭碗。1919年起,希登伯格作为海军工程师,负责河道工程和水质调节。他的工作范围还包括旺格鲁日岛7。他一直工作到194141日退休,共计43年。同年1228日,66岁的希登伯格在威廉港去世。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于1987年去世,享年102岁。

Margarethe Zeeck und Willi Siedenburg

威廉·希登伯格大概是最早一批来到胶澳的非军人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只在青岛工作生活了9个月,但他留给后人的这些信件和明信片也成为了记录和见证历史的珍贵资料。

感谢裴琳(Gerlinde Pehlken)女士在史料支持、文字解读等方面所给予的协助

1 西班牙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战败后,于189961日决定以2500万比塞塔的价格将加罗林群岛售予德国换取对美赔款。随后,德国将其并入德属新几内亚管理和统治。

2 马根斯(Jürgen Hinrich Magens,1857~1925),预拌混凝土的发明者。18981899年曾作为工业财团代表来到青岛,负责大港防波堤、城市下水管网、街道等基础工程的启动工作。后因病返回德国。

3 两艘运载德军远征部队前往中国作战的运兵船。它们于190072日从威廉港启航,在新加坡与“俾斯麦公爵”号铁甲巡洋舰汇合,并在其护航下前往青岛集结休整,后赴大沽口增援作战。

4 格罗姆施(Georg Gromsch,1855~1810),18981902年曾担任青岛的港口建设总监,并领导当时的整个城建部门。在青岛的港口区曾有一条以其姓氏命名的街道。

5 普吕斯(Adolf Prüss1898年最早一批来到青岛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曾担任工程总局技术秘书。今江苏路12号住宅(曾被误认为是二提督府)即为普吕斯在190405年所建。

6 拉察罗维奇(Werner Lazarowicz, 1873-1926)建筑师,胶澳总督官邸的设计者,曾参与督署医院等早期工程的建设。后于建筑师罗克格合作开设建筑设计事务所,1926年故于北京。

7 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北海沿岸的一个度假小岛。

Vorheriger Beitrag
Nächster Beitrag